行憶之河,同行的尋路者

尋路者們,這是一趟航行於婆羅洲、爪哇島、廣東梅縣、南庄與台北的記憶之旅,我們將一路同行,重訪不同時空的尋根旅程,歡迎您以直覺喜好挑選任一行憶片段,聆聽聲音或閱讀展間文本,在五座島嶼間行走、觀看。


「那便是我們往前航行的理由,我們的孩子因此得以長大成人,並以自己的身份為榮,我們與祖先重新連結,以治癒自己的靈魂。在航行中,我們從古老故事的傳統不斷創作出新故事,我們確實在舊文化中建立起新文化。」

2015年夏季,芸安與佳倫為了不同的理由前往印度尼西亞:芸安出發探尋華人文化的多元樣貌,也為了找尋華人文化中那跨越國界的共同印記;佳倫則是跟隨身為印尼客家華僑的母親返鄉探親。有著相似尋根動機的兩位旅人,在雅加達短暫相聚,隨後各自前往不同的城鎮。

加里曼丹島是兩人最終的目的地:芸安被西婆羅洲上的華人聚落,蘭芳共和國吸引,費盡心力才找尋到蘭芳創始人羅芳伯的紀念公館,並在長達三個月的跳島旅程中受到許多客家華人的幫助;佳倫母親從小生長的地方則是加里曼丹的華人城市,山口洋。 清代乾隆年間,一位下南洋經虎門出海,前往婆羅洲的梅縣青年羅芳伯,他的生命故事引起芸安的深切共鳴,而佳倫爸媽的祖輩也都來自於這座客家僑鄉。「梅縣」串起了這兩人的旅程,卻在她們的心中,有著不同也相同的意義。

2023年的夏季,芸安與佳倫再度於台北相遇,伴隨著鳥蟲鳴叫和城市流動的聲響,一同回憶且觀看多年前的尋根之旅。那幾段「行」的歷程,在我們憶起的同時,在印尼、台灣當代多元族群融合的背景下,是否仍能勾勒出,那悠久且獨特的客家氣息?

 

族群是否是相對且流動的概念,也是一種共振與認同? 族群是動態的,我們都生活在族群之中,族群也遍佈我們生活之中,我們相互影響著,相互捏塑,成為當代台灣族群的新面貌,卻是延續傳統的,是沿襲的,是傳承的,是留在記憶深處的文化因子,在生活經驗中、生命的軌跡,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處。

以行旅記憶為題,企圖在回憶與觀看的同時,在尋路者的生命經驗中提取出幽微、隱性的族群印記。

 

 

《行憶之河,同行的尋路者》
A River and The Wayfinders
2023

《尋根,航行於千島之國》
The Journey of Belonging, Indonesia
2015

 

聲音、文本、平面攝影、布料、魚骨、竹、紙、素描本
audio, text, photography, fabric, plastic boning, bamboo, paper, drawing book

 

文本創作、平面攝影、聲音設計:蕭芸安
writing, photography, sound design, Yun An Hsiao

生命敘事訪談:宋佳倫
interviewee, Chia Lun Sung

布料島嶼設計:羅書薫
fabric design, Shu Hsun Lo

文本裝幀設計:陳依琳
book design, Yi Lin Chen

 

2023 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「隱性足跡的推斷」